十为做人,一为做事。做人宜粗,做事宜细。

随便写写,怎么还当真了。

为什么2015版《麦克白》会是一部经典作品

电影 movie:

《麦克白(2015)》最大的压力就在于,它要改编人类都知道的一个故事,一个高中生课外阅读里都有,全球普及范围高到令人咋舌的莎翁剧作《麦克白》,用中国电影界的话说就是大IP了。况且在贾斯汀·库泽尔之前,很多知名导演都拍过《麦克白》的故事,版本几页都翻不完,最有名的这几个版本就拿出来简称麦克白五大山好了,时间顺序排列如下。



1948年奥逊•威尔斯《麦克白》 最经典



1957年黑泽明《蜘蛛巢城》 最日本



1971年罗曼•波兰斯基《麦克白的悲剧》 最性感



1979年菲利普·卡森《麦克白》 最正



1982年贝拉•塔尔《麦克白》 最神秘




2015年贾斯汀·库泽尔《麦克白》 最赏心悦目




和绝大部分人一样,我对《麦克白》电影版的认识其实只停留在黑泽明和贾斯汀·库泽尔这两个版本上。当然,贾斯汀·库泽尔的2015版的确是目前为止最令人赏心悦目的一个版本(嘻嘻,当然不是因为法鲨)…而其他的几个版本,说实话,如果不是研究电影的,即便是影迷也少有涉猎,流传指数影响范围什么的就算了。




2015年的这一版虽然备受神殿级剧本和前面优秀作品的压力,但同时,这也是它先天优势的地方。一个经典大IP,拍成李少红版《红楼梦》或者今年大年初一还没上映就已经被朋友圈吐槽再度刷底线的《三打白骨精》都是前车之鉴;而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也已经被影视作品一轮轮地挖掘,连穿西装的《哈姆雷特》都已经不稀奇的现在,该怎么去做这个改编成了新的难题。




《麦克白2015》处理的最好的一个地方就在于,莎翁《麦克白》的文本早就已入神殿,在原著重现的同时(每一句台词都从原著中出来),更注重影像,而非文本。如果读过莎士比亚的作品,就可以发现《麦克白2015》的三个编剧在非极其重要的桥段尽量将莎翁那些冗长繁复的台词就简(只出现60%左右),又如何保留了几个重要桥段中的经典台词,包括整个剧本在细枝末节上的苛责程度,都可以从电影中看出来。但其实,这个片子的野心并不仅限于用更现代更符合现代人审美的《麦克白》讲述出来,它是更符合现实的。或者说,《走近科学》。







对原著第一幕的肆意扩充,由其来统辖全片,是这部电影最不一样的地方。莎翁作品里嘛,鬼魂都是很任性的,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想给谁看给谁看。这个片子不让鬼魂那么任性了,因为一切超现实都纳入了有理可循的前提下,而麦克白也终于不是一个(赵又廷语)“你神经病啊”的角色了,是的,这一次他不是莫名其妙神经病的,他是患了PTSD…这就是聪明的地方了,莎翁的莫名其妙和冗长繁复被人骂多了,也是本身并不太完美的地方,几个改编版都没用唯物主义精神看待的情况下,终于有导演走上了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道路。




奇遇电影的亵渎叔对这个片子的这一个切入点的解读是非常到位的:


从剧本选择的切入点入手,导演并不想只是再翻拍一次这部莎翁悲剧。于是他选择了一个非常现代的切入点,就是战场归来之后的麦克白患上了战争创伤后遗症,也就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听上去非常现代的心理学疾病,让麦克白的悲剧性命运更加的具有信服力,对于这个经典的戏剧故事是一个全新的解读。


看到有人说这片子的摄影在炫技,他们不喜欢那些慢镜头和噩梦闪回,觉得画面拍的再美,这些技巧看起来也很廉价,他们可能不知道原著中莎翁为了刻画麦克白的性格,就不惜笔墨用了大量的旁白和梦境,突出麦克白夫妇的内心风暴。


创伤性事件重现最典型的就包括再体验创伤经历、错觉、幻觉、分离性闪回事件,也许莎士比亚的时代还没有PTSD这个词,但片中的拍法其实并没有什么问题,导演也一直在执行自己的这个很切合时代的故事切入点。




同时这种心理疾病也为麦克白的人物性格和心理转变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理论依依据,临床上患者会表现出攻击性行为、过度警觉、惊跳反应增强以及焦虑情绪,所以法鲨会变得越来越残暴、多疑和不安,他的行为总是包含着恐惧和惊恐,时刻感觉到自己的王位会受到威胁。





但是,如果仅限于此,我也不会那么喜欢《麦克白2015》,只能说它是一个有新意的作品,在科学、现实化处理下给了莫名其妙的原著以各种解释,那些台词稍微去文学化了一丢丢。最令人惊喜的是《麦克白2015》的导演,竟然把这么强硬的名著拍成如此风格化、走视觉系、赏心悦目的片子。极致的美术设计,色彩、场景美轮美奂,摄影、剪辑力度强烈。尤其最后十五分钟,整块银幕上只剩下红色和黑色,脱去古典外衣,锋芒毕露,营造出震撼磅礴的氛围。而且视听上带来的享受那么地令人沉浸其中,无法自拔的同时,却又合理贴切,有着丰厚的视听功能,整部片子是那么努力地通过色彩明暗对比、画面构图和极有特点的剪辑来树立人物、表达情绪,几乎每一场戏都精美绝伦,深入骨髓。




但在现实中,很多从影展归来的记者和影评人们,以及国外观众,都依然还是不买账——没办法,大家就是看不懂也听不懂。即便大家都知道这个故事,这个故事本身却在外国竟然已经不被主流认可了,很多人都把《麦克白》和《聂隐娘》捆绑起来说,认为它们二者异曲同工。




虽然听上去有一点道理,但两者的制作理念是完全不同的,它们相同的一点是遭遇——即便是中国观众,愿意读中国诗的已经很少了;即便是外国观众,愿意啃莎翁文言文的也很少了。导演的选择是,他也许知道了这个故事会在观众心中的受冷,就更多地把重心放在了对影像的雕琢上。这样做是绝对聪明的,因为《麦克白》的主题已经成型,空间很小不可能再深挖,这个走出新路的版本已经不可能有更多的改良;而大多数观众的看点也不是在这个老掉牙、陈旧且耳熟能详的故事上,更多会把注意力放在了影像上。




但是,故事还是电影的根基。多数观众看到《麦克白》、《聂隐娘》这样的故事的时候,其实还是会选择离场的,这也是现实的残酷。我们这个社会,电影绝不是拿来服务精英阶层的需要,我们大家可能还是更需要那些搞笑的、煽情的、温情的、卖噱头的,总之就是那些【还没看够吗?】的电影吧。




其实《麦克白》和《聂隐娘》,也远没有观众们看到的这么难懂,究竟是怎么被骂成看不懂,中间过程我也并不明白。不过和中国人至少还当《聂隐娘》里说的是中国话不同,很多美国人似乎连最基本的台词是什么都无法听懂、理解。这也是它失利于颁奖季的原因之一。导演的下一个作品是《刺客信条》,商业大片,那会是一部更令大家期待的作品,我也十分期待它的表现。








《麦克白》里的血色







《麦克白》里的衣饰





评论
热度(21)
©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