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为做人,一为做事。做人宜粗,做事宜细。

随便写写,怎么还当真了。
IV. Poco allegretto - David Abel、Julie Steinberg

古水:

*sound of maestro*(大师原声) 之
贝多芬「G大调第十小提琴奏鸣曲」之
末乐章: 稍快板
(Violin Sonata No. 10 in G Major, Op. 96: IV. Poco allegretto)

        提到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2.17-1827.3.26)的小提琴奏鸣曲,“春天”(Op. 24)与“克鲁采”(Op. 47)两部想必最为人熟知,前者洋溢着的青春气息,后者散发着的激昂热情,各自镌刻下了作曲家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印记。在完成前9部小提琴奏鸣曲作品后近十年,年过不惑的贝多芬完成了他的小奏末篇--「Op. 96」,一部在音乐情绪上殊于前作而充满抒情气质的浪漫之作,与一年前的「“大公”三重奏」一样,作为献给自己的学生兼赞助人--奥地利的鲁道夫大公,法国小提琴家罗德(Pierre Rode)则担任了1812年作品首演时的弦乐声部。
        整部作品中,贝多芬似乎刻意回避了自己对于独奏乐器所能安排的炫目技巧,而是以一种在其中晚期创作中极为罕见的温柔静谧又极度内敛的表达方式,理性地宣泄着情感。从技术上溯其缘由,两位首演者能力上的不足或让作曲家将夺目的炫技展示代之以细腻的乐思描摹,而作曲家逐渐形成的达观淡然之心境则无疑奠定了音乐情绪之基础。首乐章(有节制的快板)在两件乐器平静的对答间展开,主题随之交错推进间,整部作品的乐思亦被总括性阐述,莫扎特奏鸣曲某些特质似乎在这里被明显继承下来;次乐章(富有表情的柔板)中小提琴那气若幽兰的揉弦和钢琴执着的伴随与紧接着的谐谑曲乐章似乎就是贝多芬彼时的心理写照--一份经历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痛苦后,对于生命的无限眷慕和自我鼓舞,没有过多的如其交响曲作品中的戏剧冲突,倒是流露出一种勘破后的内心平复与满足;这种情绪的表达,到了末乐章则是通过一连串带有即兴性质的变奏来实现,G大调于调性上与首乐章的呼应和围绕主题展开的飘渺而具几分沉思气质的乐句行进,又让人在屏息凝神期待作曲家酝酿的情感爆发时,突然收住即将脱缰的音符,来了一个急速而意想不到的干脆结句,仿佛是对心中所有晦涩阴暗积滞的一种决绝!
        有时细细聆听,不难发现贝多芬亦有其温柔内敛的一面,把狂放羁束在从容不迫的理智下,把浪漫深植于每一滴血液和骨髓中,倒也折射出一个真实鲜活的不屈人格所应有的多面性!
        推荐这版著名的“黄碟”来自Abel-Steinberg-Winant Trio组合中两位音乐家的合作,乐句诉答宛如一对窃窃私语的恋人般和谐无隙,美国High-end扬声器厂牌Wilson Audio完美的录音技术,更将该曲中乐器的音色和平衡感处理得极好,让耳朵与心灵惊喜连连!

小提琴: 大卫·阿贝尔***
             (David Abel)
钢琴: 朱莉·斯坦伯格***
          (Julie Steinberg) 

评论
热度(37)
© | Powered by LOFTER